科古明心-心靈成長的喜悅道途

笛卡兒的生命歷程:從玫瑰十字會到被你誤解的我思故我在

Last Updated on 2022-08-05 by 明心

十七世紀前半葉,人類意識思維轉變的轉捩點,時值三十年戰爭,天主教與新教為了科學、哲學、宗教的觀點,爆發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流血戰役。

與此同時,承載文藝復興的知識湧動,人類開始學習用嶄新的思維概念,認識自己和世界。勒內.笛卡兒的理念便是這個時代的縮影,這位卓爾不凡的先驅者,在理解自我與「我思故我在」的過程中,引領著數學與哲學走向現代的道路……

延伸閱讀:科學史的意義,與教學上的4個要點

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1596~1650

尋找人生意義的茫然成長

人類智慧源自於對上帝的崇敬,被召喚到人生舞台上的演員們,總以面具掩飾熾熱的神情。

雖然至今為止,我只是個旁觀者,但就猶如這些演員一樣,在爬上世界劇院的舞台前,我已預先戴上了面具。

在青少年時期,我曾見證了許多巧妙地發現,我不禁自問,是否就這樣依賴著別人的成就前行?

《奧林匹克(Olympica)》,René Descartes

孤獨與自由的童年

笛卡爾家族世居法國普瓦圖區(Poitou),父親約克翰・笛卡爾(Joachim Descartes)身任布拉塔尼地方議會的議員要職,是以得常守雷恩斯城(Rennes),無暇顧及笛卡爾的誕生。

即將臨盆的笛卡爾生母珍妮・布羅夏爾(Jeanne Brochard),只好穿過25 km的距離,跨越克勒茲河(Creuse River)來到拉海小鎮(La Haye)求助母親的協助。這個決定,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文化的發展。

在普瓦圖區,基督教是人們主要的信仰;而在拉海小鎮,天主教則是多數人的宗教選擇。命運的撥弦聲中,笛卡爾生養於擁護天主教信仰的地區,卻又有著濃厚基督教理念的家庭成員,這樣的交織信仰,深刻的影響了他的一生。

對於身處現代的你可能會十分困惑,畢竟臺灣是相對宗教信仰開放的環境,但別忘了當時宗教改革的衝突仍十分緊張,流血戰爭亦屬平常。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或許類似深藍與深綠選民,身處於同一個屋簷下的狀態吧。

出生後一年,笛卡爾的母親,在生娩第四胎的過程中離世,年幼的笛卡爾似乎因此產生強烈的自責——他誤以為自己的誕生,造成母親的亡故。而父親則再婚後將笛卡爾交託給祖母撫養,僅給予大量金錢層面的援助。

千萬家產

信仰歧異與生母離世的衝擊,令得笛卡爾有著潛在不自信和畏縮的性格,但也同時具備對於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在長大後與朋友的書信往來間,時常看到他對於童年的回憶:釀酒發酵的過程、暴風雨後的大地、樹林在不同季節的林相等等……


延伸閱讀:冥想教學基礎篇:內在探索的意識覺知旅程

獨處與冥思的少年

根據較新的研究,笛卡爾在十一歲時,進入拉弗萊西的教會學校(Jesuit College of La Flèche)。1607年的復活節後入學的笛卡爾,在這所半軍事化的大學先修學校待了八年,才畢業離開。

由於自幼體弱,校長查理(Pére Charlet)特許笛卡爾,能夠在身體充份休息後,再參與課程,是以相對同學清晨五點起床,45分鐘的晨禱、梳洗、著裝,90分鐘的早自習與早餐,七點半到十點的第一堂課。

擁有特權的笛卡爾,能夠在充分休息後,於晨堂課程結束再參與同學的活動。空白的時間,令他養成自我學習與冥思的習慣,獨立思考累積的智慧,讓他能夠不斷突破前人的傳統,以嶄新的眼光,創造新的哲學與數學洞見。

冥想與洞見

這個時期,古希臘數學令笛卡爾深深著迷,承襲歐幾里德、畢達哥拉斯、阿幾米德的數學研究,他們相信所有可想像的幾何圖形,都能夠使用直尺和圓規描繪,其中嚴謹而分明的變化過程,其中的次序與清晰感動著笛卡爾。

延伸閱讀:幾何原本-科學第一聖經的秘密

燈紅酒綠的巴黎初探

畢業之後,笛卡爾前往普瓦捷大學修習法律,雖然他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劍術練習,但還是在1616.11.10獲得博士論文核准。(還請留意11月10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這是在笛卡爾一生中,眾多重要事件的觸發日期。)

或許是教會學校充分的休息,也可能是研習法律期間,對於劍術勤奮的鍛鍊,健康狀態十分良好的笛卡爾,再次踏往巴黎這被他稱作「世界上最偉大書籍」的城市,試圖在此經驗人生,並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在巴黎早期,笛卡爾沈醉於紙醉金迷的生活,家產雄厚外加天賦異稟,於不少博弈遊戲中所向披靡,使他成為許多聚會裡眾所矚目的焦點。

一年的玩樂空虛後,笛卡爾想要認真地面對人生了。無論是法國數學界正熱門的古希臘數學研究——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還是科學革新者、實驗科學先驅伽利略的自由落體研究,都是笛卡爾想要嘗試探索的方向。

可惜花天酒地的生活讓他難以專注,即便是刻意躲在家研讀書籍,也依舊會被朋友們拉去夜店狂歡作樂。迫不得已之下,笛卡爾只能悄悄地離開,斷絕熟悉的社交往來,躲藏到巴黎極為偏僻的城市一隅,以進行他的研究。

現在的科學也被戴上了面具。當面具被掀開時,科學之美將就此顯現。

對於那些能夠眺望整體科學脈絡之鏈的人,以數字序列為根本,便可以輕易領悟脈絡之中的各類科學。

然而必須嚴格恪遵守秘之界線,此為所有心靈所訂下的不可逾越。

若有人因為心靈缺陷而無法領受根本之創造,但他們至少可以感受科學的真正價值,這便足以提供他們在評估萬事萬物上,擁有正確之判斷

《奧林匹克(Olympica)》,René Descartes

延伸閱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煉金術士的秘密與象徵

自由自在的軍旅生涯

停駐巴黎兩年,笛卡爾和侍從前往荷蘭南方的布雷達(Breda),參與新任親王莫里斯(Maurice of Nassau)的軍隊,試圖從中學習戰爭的藝術。由於家境優渥,他從軍並不領取薪餉,僅象徵性的收取一枚金幣,這使他在軍隊中享有更多的自由。

1618.11.10,布雷達市中心廣場,笛卡爾與看熱鬧的人群,一起好奇的看著樹幹上,一篇以法蘭德斯語寫成的數學證明公告。不瞭解法蘭德斯語的他,求助於身旁的一位荷蘭人。

這位荷蘭人名為伊薩・貝克曼(Isaac Beeckman),剛完成醫學與數學的學位,他將公告上的幾何圖形繪製下來、把文字翻譯為拉丁文,在轉交給笛卡爾的同時,還客套地詢問:「當你解開這個問題後,會告訴我答案吧?」。

笛卡爾並未意識到,對方實際上認為他根本無法解答,所以還是給出了肯定的答覆,並交換了聯絡方式。

不料,隔天一早貝克曼便收到解答,笛卡爾的獨特思維方式給貝克曼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笛卡爾第一次認知到自己具有數學天賦。

古典幾何的復興

在當時,在廣場上看見數學難題並非偶然,十七世紀的希臘幾何學,深受知識份子的熱愛,他們將眾多古籍經典重新翻譯為拉丁文出版,以從中發現數學背後的智慧與內涵。

其中以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Elements)和丟翻圖的《算數》(Arithmetica)為最。「業餘數學家之王」費馬,就是在《算數》的頁緣寫下,那困擾世間三百五十多年的「費馬最後定理」。

費馬 紀念郵票
印有費馬最後定理的紀念郵票

延伸閱讀:費馬最後定理 -你可曾在地獄裡仰望天堂?

這個時代,幾何學討論的是關於三角形、圓形、點線面等圖形,而代數學則是用來解方程式,利用等式兩邊的字符,來計算特定數量的解答。雖然都被認為是數學的一部份,但沒有人認為代數與幾何間有什麼關係。

但在不久的將來,費馬與笛卡爾將一同改變這個世界的認知。

輾轉的旅程與多瑙河畔的三個夢

笛卡爾在莫里斯的軍營中待了幾個月,除了持續和貝克曼通信交流,還稍微花了點時間學習法蘭德斯語、繪畫與軍事建築,卻始終等不到自己渴望的戰爭,因為莫里斯親王已經簽署停戰協議。

渴望見證生死之間震撼的笛卡爾,毅然決然地踏上旅途,經由阿姆斯特丹前往哥本哈根,遊歷丹麥後再到波蘭的旦澤(Danzig),修整幾週後再往南若匈牙利,並在1619.07.20的法蘭克福目睹神聖羅馬帝國的新皇選舉,此時距離他開始踏上旅程的日子已近15個月了。

波西米亞國王斐迪南二世,加冕為新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以波西米亞地區需要選出新的國王,最終由深受新教勢力擁護的勒特烈繼任,即為婓特烈五世(Frederick V)。

這樣的狀況,自然遭到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Austrian Habsburg Empire)為首的天主教勢力強烈仇視,視作為地方的叛亂。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利安公爵決定加入戰場,協助奧地利攻打婓特烈五世。

笛卡爾幾經考量,再次「富裕」地加入馬克西米利安公爵的軍隊,簽署自由、不支薪的從軍契約,再次踏往南方,並於1619年10月抵達,慕尼黑和紐倫堡正中間區域的多瑙河畔諾伊堡這也宣告了死傷無數的三十年戰爭號角正在吹響。

嚴冬之際,難有交流尋歡的機會,笛卡爾孤獨地待在溫暖的營帳中,任思緒如天馬行空般恣意奔放。

1619.11.10,聖馬丁節前夕,笛卡爾曾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中,過審博士論文、踏上尋找人生意義的旅程,相遇摯友貝克曼、激發在數學上的熱情火花。

然而,此時此刻,23歲的笛卡爾依舊迷茫,正如他曾引用羅馬詩人維吉爾在《伊尼亞斯》(Aeneid, III.7)中的詩句:「我不知道命運會將我帶往何方,也不知道何處是我安身之所。

關於 方向

那個晚上,笛卡爾做了三個夢(詳見延伸閱讀),改變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延伸閱讀:解夢一二事,夢境的象徵與自我解讀

笛卡兒的真理追尋之旅

緣分

笛卡爾跟隨馬克西米利安的軍隊和天主教盟軍,於1620的11月9日成功攻入布拉格城,斐特烈五世和王室成員也悄悄地乘坐馬車出逃,其中包含一位年僅2歲的伊麗莎白公主,和笛卡爾擦身而過。

這位與母親同名的小公主,將在23年後與笛卡爾再次相遇,並成為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隔日,笛卡爾在他的《奧林匹克》上寫下:「西元1620.11.10,我開始構思一個絕妙發明的基本架構」,這份只以拉丁文紀錄於私人手札的靈感,笛卡爾似乎選擇了隱藏而不打算公開。

在笛卡爾離開軍隊之前,在布拉格最大的收穫便是作為助手,跟隨當地天文學者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學習是相當大的樂趣,布拉赫的前一位助手便是發現天體運動三大定律的約翰・克卜勒(Johann Kepker, 1571-1630)。

事實上,在此前笛卡爾應當就曾於旅經德國時,拜克卜勒為師,學習光學的知識,克卜勒讚美笛卡爾是一位「溫文儒雅、真誠上進的紳士」,笛卡爾也表示克卜勒是「在光學領域中,第一位師從的對象」。

1621年三月底,駐扎在布拉格而無作為的軍隊,讓笛卡爾又萌生退意,於是他再次踏上旅途。

延伸閱讀:培養意志力,需要的不是你的努力

玫瑰十字會

此時的歐洲大陸,知識份子間最熱門的話題便是玫瑰十字會

延伸閱讀:玫瑰十字會,與煉金術修煉法

這個致力於知識傳播的團體,對於笛卡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無論是關於數學、科學、神秘學的追求,乃至於為了避免天主教宗教裁判所迫害、靈性知識所傳非人的「隱密」需求,都十分符合笛卡爾的胃口。

玫瑰十字會

然而恪守隱密之鑰的玫瑰十字會,卻讓想要加入的笛卡爾不得其門而入,他努力地探問認識的友人,卻始終無法找出玫瑰十字會的成員,無奈之下只能繼續他的旅程。


旅程途中並非一帆風順,行經北海,欲僱傭船隻從德屬的東弗利西亞群島,前往荷屬的西弗利西亞群島時,他做了一個近乎致命的決定。

那是一艘滿載罪犯的海盜船,海盜們以德語交談討論下手宰肥羊的時機,他們判斷以法文交流的笛卡爾和侍從不懂德語,殊不知笛卡爾在多瑙河畔,學習的法蘭德斯語與德語頗為相似,笛卡爾清楚地得知他們謀財害命的計畫。

當確認自己清晰地瞭解海盜們的計畫後,笛卡爾迅速地抽出佩劍,展現驚人的劍術與氣勢,將海盜逼迫於甲板之上,而忘卻其實他們擁有數量上的優勢,將主僕二人平安地送往目的地。


旅經各地,增廣見聞、探訪好友,還抽空回老家繼承母親大筆豐沃的遺產,笛卡爾再次返回巴黎,迎來的卻是街頭巷尾瘋傳的八卦——笛卡爾已經在德國加入了玫瑰十字會,而這很有可能危及他的身家性命。

雖然許多學者,仍對笛卡爾是否為玫瑰十字會成員,抱持懷疑的看法。但我們可以從許多跡象明白,笛卡爾深受玫瑰十字會理念的影響。

《奧林匹克》是笛卡爾為自己秘密筆記的命名,這是在玫瑰十字會中具有重要意涵,且被大量使用的詞彙,用以表示:無形的本質(Spiritus olympicus, seu homo invisibilis)、可理解(intelligible)等意。

同時,在《奧林匹克》的紀錄中,笛卡爾使用神秘(curiouses)、熱情(enthusiasm)、出色的科學(admirable science)、奧妙的發現(marvelous)、治療藥膏(sympathetic ointment),都曾被玫瑰十字會作為暗語或煉金術詞彙使用。

此外,德國黑塞區領主莫里斯(Maurice of Hesse),是玫瑰十字會在數學、邏輯、占星上的重要人物,他與第谷・布拉赫的通信證實,莫里斯確為玫瑰十字會成員的身份。

最後,笛卡爾的夢。玫瑰十字會的信條之一便是「有與非有」,更別提夢中諸多象徵,與玫瑰十字會的儀式、傳說頗多相似。所以無論如何,笛卡爾至少曾與玫瑰十字會成員有過「深入交流」。

延伸閱讀:《命運》

前往世界中心:義大利

笛卡爾停駐在巴黎的兩個多月期間,他對絕大多數人宣稱自己已然放棄數學,希望藉此抹除身上的玫瑰十字會標籤。於1623年五月初,他回到故鄉處理地產,三個多月後攜帶大筆現金再回到巴黎。

將絕大多數資金存入銀行,剩下的卻找不到投資項目,於是笛卡爾決定來一趟說走就走的義大利旅行。

跨越阿爾卑斯山往東來到蘇黎世,經過奧地利的蒂羅爾(Tirol)到達義大利的威尼斯,再往南前往羅馬,當時仍屬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藝術、文化、政治之都。遊歷完羅馬風光後,笛卡爾曾想拜訪當時的頂尖學者伽利略,卻緣慳一面。

接著,他爬上義法邊境的阿爾卑斯山脈,記錄大雷雨的形成、融雪現象的發生,並看著彩虹與幻日現象(False sun)的發生,對於幻日如何形成的解釋,日後也被收錄於《方法導論》這本笛卡爾的著作中。

自然的風光、文化的閱歷、以及心靈思索的沈澱,旅程結束後,28歲的笛卡爾,對於自我的定位與人生目標的追尋,也有了足夠清晰的概念。

延伸閱讀:你不是麻瓜-鍛鍊自我覺察與超感知力的11個工具與注意事項

離別之殤

圍城之戰

到了1628年,笛卡爾已逐漸成為頗具名望的哲學、數學與科學家,性喜獨處的他,對絡繹不絕的陌生訪客感到倦怠,這促使他渴望前往拉羅謝爾(La Rocochelle),觀看僵持已久的圍城戰役。

拉羅謝爾,是新教胡格諾教徒的重要根據地,位於法國西海岸的港口要塞,交通樞紐與鹽、酒、小麥的經濟體系,使得這座85%人口皆為胡格諾教徒的都市繁榮而興盛。

然而法國仍屬天主教國家,法王路易十三(King Louis XIII)和宰相樞機主教黎希留(Cardinal Richelieu),決定消滅這個胡格諾教徒的最後根據地,這場持續十三個月的圍城,是法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大仲馬也將這場戰役寫入筆下小說三劍客,法國為了徹底封鎖港口,阻止英國軍艦補給物資給拉羅謝爾,動用37艘大型艦艇、59艘小型戰船來建造堤防底樁,同時以裝滿石頭與重物的沈船作為填充,以建構這法國史上最驚人的戰爭建築。

這個建築吸引了笛卡爾的目光,他在1628年8月底來到拉羅謝爾,在此遇到德國數學家、開創投影幾何學的吉拉德・笛沙格(Girard Desargues),也在停戰談判中第一次見到英國人,這促使他兩年後前往倫敦,拜訪那「擁有眾多出色科學家」的國度。

長別故土

1628年末,笛卡爾毫無徵兆的遷居荷蘭,且幾乎沒有再返回過法國,原因至今依舊藏於五里霧中,眾人推測了幾個可能原因:

  • 只想獨自待在人民能享受和平果實的繁榮國度,避免盛名所累。
  • 荷蘭擁有更多的出版法律,可以讓笛卡爾自由出版研究成果。
  • 擔心自身的研究,被歸類為反天主教的學說。
  • 巴黎盛傳著笛卡爾為玫瑰十字會成員的「流言」。

綜上所述,其實除了第一點(八年後出版的《方法導論》中有提及)之外,都是源於對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的畏懼。

笛卡爾花費五年心血,撰寫出一本關乎物理與形上學的著作《世界體系》(Le Monde)。

他嘗試將信仰與科學結合,以數學原理推導出自然定律,研究自由落體、地球自轉與行星公轉的軌跡,可說是修正版的創世紀,但其中卻隱藏著與哥白尼相似的宇宙觀:日心說。

但就在1633年十一月,書籍出版的前夕,笛卡爾聽聞了伽利略遭到審判的消息,要知道伽利略在當時的聲望可謂一時無兩,且與教宗私交甚篤,如此狀況怎能不令笛卡爾擔憂自身的處境?

笛卡爾立刻停止出版,幾乎要燒掉所有的研究成果。雖然依舊在持續物理研究,卻將研究方向從理論物理轉為實驗物理,以避免觸動教廷敏感的神經,至於《世界體系》的出版,則是1664年、笛卡爾離世14年後的事了。

秘密戀情

在阿姆斯特丹的日子寧靜而快樂,笛卡爾將關乎《世界體系》放下,轉而將心血投注於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方法導論》之中。

創作的過程並不枯燥,因為在這衛斯特馬克街六號的小屋中,房東的美麗女僕海倫娜・楊(Helene Jans)燃燒的熾愛之火溫暖了北地的冬天。

「一六三四年十月十五日星期天,他們倆有了愛的結晶。」,在次年七月十九日誕生後,笛卡爾為小女孩取名法蘭欣(Francine,小法國之意),於八月八日隨母親信仰受洗為新教徒。

女兒

《方法導論》出版後,笛卡爾遷移到荷蘭沿海的邊陲小鎮哈雷姆,那是一個杳無人跡、僅有荒煙蔓草相伴的偏僻之所,在安頓好後他接引妻女至小鎮同住,對外卻以「姪女」稱呼女兒,隱瞞著他與海倫娜的關係。

笛卡爾曾想將女兒送回法國,在家族中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不幸地是,1640年九月七日,小女孩由於罹患猩紅熱,在三天的高燒後去世了。

法蘭欣過世三週後,笛卡爾將海倫娜留置於阿姆斯佛特,自己則前往萊登,雖然前期還是有書信往來,但最終這段關係還是結束了。

延伸閱讀:吸引力法則中隱藏的靈性矛盾,吸引愛情金錢的背後還少了什麼?

無心插柳

女兒過世不久,笛卡爾的姊姊也撒手人寰。心痛欲絕得笛卡爾離群索居、埋首書叢,僅有僕從尚・吉約特作為交流的對象。

然而,隨著對話的深入,笛卡爾竟發現吉約特擁有不錯的數學天賦,於是便寫信給友人康士坦丁・惠更斯(Constantijn Huygens,1596-1687),告知這個發現,更讚美吉約特是「我唯一的門徒」。

康士坦丁・惠更斯,是著名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的父親,同時也是奧蘭治親王的書記官。

不久後,吉約特拜師惠更斯門下,最終成為葡萄牙國王麾下的官方數學家,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好比一個現代的專業清潔工,最終成為國家院士一樣。

《方法導論》

笛卡兒被視為現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學之父,主要是因為他於1637年出版的著作《方法導論》,這本書有個比現代輕小說還誇張的長名。

《方法導論:正確地引導自身的理性,並在科學中尋求真理的方法,以及在折射光學、氣象學與幾何學上的驗證應用》(Discours de la méthode 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érité dans les sciences , plus la Dioptrique, les Météores et la Géométrie, qui sont des essais de cette méthode)

書中包含正文《方法導論》,以及〈折射光學〉、〈氣象學〉、〈幾何學〉三篇附錄。

〈折射光學〉記錄光學領域的發現,〈氣象學〉則提供解釋彩虹、幻日等自然現象的理論,而〈幾何學〉更是提出前所未有的架構,以直角座標系將代數與幾何第一次做出連結。笛卡爾也曾和費馬,為誰創造出直角座標系相互攻訐。

延伸閱讀:費馬,找屎的數學家

螢幕快照 2022 02 18 下午7.07.38
將圖形(幾何)與數字(代數)連結在一起的直角座標系統

正文《方法導論》,目的不在於發現真理,而是提供一個尋找真理的方法,在其中沒有「預設的真理」,所有人都能夠一步、一步,從無到有的,建構出真理的大樓。

從這裡也能看出,其中包含的《幾何原本》思想,但笛卡爾希望能將這份思想,推廣到更大的世界之中。

我思故我在

奠基於數學邏輯的驗證方法,笛卡兒決定在任何「事實」沒有被確認為「真實」之前,始終抱持著「懷疑」的心態,以展開思索和驗證的過程,原則如下:

  1. 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直到其完全無可置疑。
  2. 必要時,將難題盡可能拆分為一個個子題。
  3. 從簡至難,一個個地解決問題。
  4. 仔細審視每一個想法,確認有無疏漏。

為了令自身的理論無懈可擊,笛卡爾創造出一個惡魔,這個惡魔可以影響你的感受、想法、思考,就好像《駭客任務》中,在世界經歷的一切可能都是惡魔所創造的夢境,即便是1+1=2的概念,都可能是惡魔讓你「誤以為計算正確」,所創造出來的錯誤結論。

那麼,這不是一切都可以被懷疑了嗎?還有什麼事情可以不被懷疑??

延伸閱讀:五個問題,檢視羊群效應與你的盲從程度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便是笛卡兒給出的答案。

要注意,這並非簡單的:「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意思,我們便用下述的推論,來一場「見證真理存在」的旅程吧。

  1. 若我是惡魔之夢,那麼我對於外界的認知,便是被灌輸的概念。
  2. 從1得出,我認知的實相,便不是真實的實相,而是其他東西。
  3. 從2得出,我對於實相的認知是錯誤的。
  4. 所認知的「惡魔之夢」,是我對於實相的認知。
  5. 綜合1~4,若我是「惡魔之夢」,那我對「惡魔之夢」的認知一定是錯的。
  6. 承5,我必然將「惡魔之夢」之外的其他東西,當成「惡魔之夢」。
  7. 若我所認知的「惡魔之夢」是另外的東西,那當我認知「我是惡魔之夢」時,我是「惡魔之夢以外的某個東西」。
  8. 從7可知,我所認知的「我是惡魔之夢」是錯的。
  9. 若我不是「惡魔之夢」,那我就是「惡魔之夢以外的某個東西」。若我認為「我是惡魔之夢」,我所認知的「我是惡魔之夢」還是錯的。
  10. 由8和9可知,我所認知的「我是惡魔之夢」,無論如何都是錯的。

稍微簡單的理解(嚴謹的請參考上述步驟)便是:先假設我不存在,但如果我不存在,便無法懷疑「我不存在」。所以,我必定存在。

是以,「我思,故我在。」

延伸閱讀:科學是什麼,可信嗎-你所認為的正確與真實,究竟是「什麼」?

尾聲

伊麗莎白公主

一天,笛卡爾收到朋友的來信,內容是代流亡荷蘭的伊麗莎白公主,邀請笛卡爾會談的意願。

二十二年過去,1642年的伊麗莎白二十四歲,而四十六歲的笛卡爾的鬚髮已現白斑。有趣的是,他們第二次相遇的地點,也是公主居住的小鎮名為拉海,恰巧與笛卡爾出生的小鎮同名。

美貌聰慧的公主,已然閱讀過笛卡爾的《方法導論》,更是對笛卡爾在數學、哲學和科學的學養深表興趣;雖然並沒有任何證據,透露兩人間的真正關係,但兩人的通信充滿真摯的情感,且伊麗莎白曾寄給笛卡爾「一封需要焚毀的信」。

後來伊麗莎白公主因故流亡德國,波蘭國王弗瓦迪斯瓦夫四世(King Wladyslaw IV)曾向她求婚,卻遭到直白的拒絕:「我已經愛上笛卡爾的哲學……」

即便是笛卡爾離世、她進入Westphalia修道院後,笛卡爾的哲學研究也是她最熱衷的興趣,並陪伴她的一生。

克莉絲汀女皇

1644年,十八歲的克莉絲汀(Drottning Kristina)開始真正掌控瑞典皇權,她充滿魄力地為三十年戰爭劃下句點,更邀請眾多藝術與科學領域的人才,加入她的斯德哥爾摩學宮,令斯德哥爾摩擁有「北方雅典」的美稱。

《方法導論》這樣的時代鉅著自是吸引了她的目光,邀請笛卡爾加入學宮的想法自然的浮現,於是在1646年年底,克莉絲汀女皇開始與笛卡爾通信,在經過兩年多的交流後,笛卡爾終於在1649年九月,接受克莉絲汀的邀約,啟程前往瑞典。

對於笛卡爾而言,清晨五點的課程,外加沒有暖氣的圖書館,搭配小冰河時期瑞典六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這對於五十三歲高齡的他實屬艱苦。

加之女皇的宮廷大臣,全是強烈反對天主教派的卡爾文新教徒,而身為天主教徒卻備受寵幸的笛卡爾,可想而知受到多少有形無形的排擠。

天候與人心的寒冷,卻擋不住這位「十六世紀最博學的女性」的熱情,或許沒有肉體上的交織,但在精神層面,和克莉絲汀、伊麗莎白間的三角關係,對於笛卡爾又是另一種糾結了。

充滿迷霧的死亡

1650.02.03,不知是否情感的糾結和冷冽的環境太過難受,笛卡爾在床上一病不起,被診斷出是肺炎一類的疾病。

女皇的首席御醫杜萊爾(Duryer),是笛卡爾的好友,正巧因故離開首都。而被派往治療笛卡爾的是荷蘭醫生偉勒士(Weulles),但偉勒士幾乎可說是笛卡爾的「不共戴天的死敵」,為何會被派往治療笛卡爾,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關於笛卡爾的死亡,至今仍有許多說法,較可信的可能是重病過世,或者死於毒殺。畢竟有人因為其哲學仇視笛卡爾為無神論者,更有人嫉妒他深受女皇寵幸,擔憂天主教徒的他對於女皇的影響力。

1650.02.11,凌晨四點,笛卡爾與世長辭。

而在1654年,笛卡爾過世後,痛失摯愛的導師、朋友的克莉絲汀,放棄王位並皈依為天主教徒,走往歐陸各地,似乎在尋找著什麼。

無法得知,她是否找到了答案。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和好友「分享」,下面按讚的按鈕,用力點五下可以「免費」的幫助我(需註冊),感謝你!!

或者如果你願意,可以「贊助我一杯咖啡」,你的支持是我書寫文章最大的動力之一。

小聲的說,其實右方下方的網站也都不賴,你也可以參考呦~(灬ºωº灬)
歡迎分享文章~(〃∀〃)

19 Comments

  1. YY

    對於任何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更能認真地探索到它的真實意義存在,謝謝讓我更了解我思故我在得深層意義。

    • 明心

      探索真理,是永恆的旅程呀~~

    • Ben

      真的很嚮往中古時期的浪漫主義,謝謝版主的分享!(笛卡兒的真理追尋之旅)這邊字有錯喔版主😂

  2. Aquamanda

    過去大多只聞 Descartes 與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還未曾有機會了解他的生平和理念,感謝分享~

    • 明心

      感謝你~~(〃∀〃)

  3. Mina

    謝謝分享這麼有意義的故事

    • 明心

      謝謝~~(,,・ω・,,)

  4. 阿政

    每一次看哲學、科學、心理學的文章時,都會覺得很有意思!

    我喜歡我依然故我在這一段!

    1. 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直到其完全無可置疑。
    2. 必要時,將難題盡可能拆分為一個個子題。
    3. 從簡至難,一個個地解決問題。
    4. 仔細審視每一個想法,確認有無疏漏。

    受益良多~謝謝分享!

    • 明心

      其實我第一次單獨看到這個說法,我以為是廢話(,,・ω・,,)

  5. Summer

    哇~ 第一次聽到笛卡兒的故事,每個人來到地球的功課真是不同呢

    • 明心

      是呀~屬於每個人各自的道路

  6. 京翰

    不知為何 看完笛卡爾的一生
    覺得好生羨慕 浪漫又多金 又充滿才華 博學多聞

    • 明心

      也是漂泊無定的一生呀~到底是好是壞,就因人而異了(,,゚Д゚)

  7. grasshit

    笛卡爾的一生,雖有錢,但生世複雜,在當年想必少見,讓他有了名言「我思故我在」,想知道版主對於笛卡爾經歷有什麼體悟?

    • 明心

      他在不斷的追尋真理,卻無暇處理內在的感情,走遍千山萬水,得到的事物是他滿意的嗎?
      我相信是一半一半,有美好、有缺憾,但這也就是人生。

  8. 思維致富

    對笛卡爾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歷史那句「我思,故我在」,看完版主的介紹之後,才知道原來還有哪麼多我不知道的故事 整理的超詳細的 感謝版主的細心分享 希望之後能看到更多不同人物的介紹

    • 明心

      會的會的~~敬請期待(๑´ڡ`๑)

  9. Teddy

    感謝版大的分享,一直以為笛卡兒是哲學家,沒想到笛卡兒也是知名的數學家,高中生活好多都花在笛卡兒的代數上~

    • 明心

      在那個時代,其實是很難劃分的~
      現在在的PHD(哲學博士)便是遺留的影響之一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2024 ScienceSpiritS

Theme by Anders Noren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