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想要更瞭解華德福教育(Waldorf School Education)的家長與老師們,將針對常見問題進行回答,釐清坊間可能的誤解與謠傳,以及那些不是謠傳的部分。
在閱讀之前,別忘了注意事項:
- 請留意「教育理想」與「教學現場」之差異。
- 請別將本篇文章奉為圭臬或「標準答案」,僅供參考。
- 本文會依據時代演進及個人觀點變化,持續更新。
延伸閱讀:五個問題,檢視羊群效應與你的盲從程度
華德福教育是什麼?
世界第一次大戰、三元社會、起源
1919年春,威瑪共和(德意志國)僅餘一息尚存,繁華的歐陸在一戰的戰火中焚燒殆盡,觸眼所及盡是絕望、麻木與茫然。德意志人民曾認為偉大帝國將永恆不朽,大戰來臨不過是證明帝國的不朽,但最終斷垣殘壁慘痛的打破了這份妄想。

人們思考戰後重建如何開始,但彼此提出的方案卻相互衝突,從軍事獨裁到社會共產,對立與仇視席捲了所有輿論的聲量。
人智學者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在1919年7月,向德奧兩國政府提出一份建議—他看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以及其發展後將導致的問題,而提出了三元社會有機體(Threefold Social Organism)的概念。
其主要理念為:經濟上的互助博愛、政治上的民主平等、文化上的精神自由,以及如何實踐的方針,但送入總理官邸後不久,德國內部再度爆發戰爭,史代納的提案也就此石沈大海。(關於三元社會的更多訊息,請參後續相關章節)
史代納細思其中緣由,認為是人們的意識狀態還無法支持三元社會的理念,如果要讓人們有能力去瞭解三元社會的價值,並決定是否採取行動,那麼需要先教導人們,讓他們有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於是史代納決定創辦一所學校,試圖從最根本的方式—教育—解決這個問題。
1919年,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成立了一所為香菸工廠員工子女開設的學校(Waldorf-Astoria cigarette factory),也是這種教育模式名稱(Waldorf Education)的由來。
Continue reading
無論預言方面如何, 至少文學與藝術層次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