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2-05-18 by 明心
你或者你的孩子的數學不好嗎?
當被詢問到這個問題,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
- 老師口沫橫飛,臺下的你開始通靈。
- 看過很多次的題目,它認得你、你卻不認得它。
- 「同學都考那麼高,為什麼你不及格?」。
- 學數學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學數學?
- 老師講的都懂了,但為什麼自己解不出來?
- 考完試/考上高中、大學之後,忘得一乾二淨。

這或許是絕大多數人,對於數學的共同記憶。
但這也是,造成絕大多數人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
為什麼?
因為慣老闆想要你數學爛
是的!沒有錯!
或許你心想:數學爛干慣老闆屁事呀?!!
這就得讓我們來聊聊慣老闆的起源,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工業革命。

18世紀。
為了和教會爭奪真理的解釋權,以及培養能操作機械的人力,慣老闆們的前身促成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培養合格的工人。
標準化、一致性、效率就是最高的準則,而這樣的思維在教育領域也一直延續,他們希望把每個人都塑造成相同的樣貌,就像流水線上的工業產品一樣。
多數工業產品的生產目的是為了賺錢,甚至會刻意設計使用年限較短的產品,以利產品被再次購買。
但是當這樣的思維運用在教育上,會產生十分可怕的影響。
如果強制要求每個人都得一樣,你會想到什麼?
比較常見的答案有三個:
- 對方付你錢的,是軍人
- 你付對方錢的,是學生
- 雙方不付錢的,是囚犯
這三者的共通點,便在於失去自由、創意與靈活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自然地對學習是沒興趣、排斥乃至於恐懼的。
延伸閱讀:五個問題,檢視羊群效應與你的盲從程度
造就了「近乎窒息、災難般的數學教育」,也造成多數人共通的數學學習記憶。
延伸閱讀:標準答案,是謊言還是真相?
延伸閱讀:數學會考滿分,一場災難的開始…..
真的不是因為我太笨、太懶嗎?
確實有研究認為孩童時期的數學學習,大概有一半和遺傳有關。
但你發現了嗎?
多數人對於數學的心態,是無聊、無助乃至恐懼的。
而且這份恐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日俱增,直到離開校園……
這份無聊與無助,會由家長老師
在有意無意之間,繼續帶給孩子…….
那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感動的教育,關鍵是……
簡單來說,
就是能夠讓教學者與學生,
好奇、感動、觸動、悸動、熱血、心靈澎湃、迫不及待的教學過程。
富含著生命力、藝術性與創意,就像詩、音樂或一部美麗的小說。

若家長老師不曾被數學感動,又怎能嫌棄學生數學不懂?
明心・以身作則
最後,
但明心想暫時在這裡停下,
畢竟,慣老闆追求效率數量,但藝術需要時光醞釀。
延伸閱讀:費馬,找屎的數學家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和好友「分享」,下面按讚的按鈕,用力點五下可以「免費」的幫助我(需註冊),感謝你!!
或者如果你願意,可以「贊助我一杯咖啡♨」,你的支持是我書寫文章最大的動力之一。
小聲的說,其實右方與下方的網站也都不賴,你也可以參考呦~(灬ºωº灬)
小時候我倒是沒有討厭數學,但也沒有厲害到做工程師的工作,有了孩子後,更能體會到,創意、自主學習、彈性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不過數學提供的是邏輯思考練習,也是很重要的!!
是呀~如何在鍛鍊邏輯思考的過程中,讓孩子經驗數學之美,這是我們應當重視與努力的目標
例如我的另外一篇文章:https://sciencespirits.com/euclids-elements/
實際上就是因為感嘆成長過程中,失落的數學之美所寫…..
哈哈,小時候學習數學的經驗真的挺負面
差不多就是一直考試寫題目考試寫題目………
但一上大學就忘光了
藝術般的教學真的有可能嗎?
(望向臺灣的選舉廣告與鐵皮屋)
有的,
也有許多人在不斷努力著….
雖然有些是嘗試過程中的歧途,
但我們都在路上!
我只需要3秒鐘就能進入通靈狀態呢XDDDDD
不知道版主如何看待數學的”好”呢?
只有分數嗎?
哈哈~想當然爾,
絕對不是囉~
這也是一個很深的議題,
或許可以用”藝術性”來簡述吧
學生和軍人、囚犯之間,真的只有一線之隔呀……
現在的教育,又有什麼可以被稱為活生生的教育呢?
按照版主的想法,創意是能被教育過程中培養的嗎?
是的,
雖然並不容易呢!
唉…….似乎真的從國中開始,就開始對學校沒什麼興趣了
嗯,或許這就是新時代教育的功課吧~
這讓我想到韓劇憂鬱症,像小說般的數學課…..
我正好也看過呢~
那是一部挺有意思的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