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2-08-05 by 明心
你在冥想、靜心、靜坐的時候,應該曾有類似的經驗:
閉上眼睛後,開始有一大堆的想法在腦海中迴盪,平常掛念的、擔憂的、思索的、遺忘的思緒,在那一瞬間全都湧現出來,把你的注意力完全拉離了當下。
等到好不容易心思平靜下來,卻發覺身體各處搔癢難耐,甚至感覺有螞蟻在皮膚上爬行,待得睜開眼睛卻發覺並沒有所謂的螞蟻,有時候連癢的感受也在睜眼後削減大半……

原來,螞蟻在皮膚上爬只是自己的幻想;當然,如果你很喜歡在房間吃零食,就另當別論了。
但從這個例子,便會延伸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我們進行自我覺察、感知內在的時候,我們如何分辨所謂的真實和幻想?
究竟是真實的洞見,還是如同螞蟻爬行般的幻想,有沒有什麼區辨的方式呢?
內容目錄
先別談內在真理,物質感官可信嗎?
在談論內在感官的覺察力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般的物質感官,也就是視、聽、聞、嚐、碰觸……,它們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真實可靠」嗎?
延伸閱讀:五個問題,檢視羊群效應與你的盲從程度
視覺錯覺
在生活中,你應該看過向前方遠處筆直延伸的鐵軌,你會「看到」鐵軌逐漸地靠近,最後彷彿相交的樣子,但我們都知道它們是近乎平行的延伸,並未相交,這是感受與真實落差的例子之一。
或者你可以看看下方的圖,你是否看見4個完美的同心圓,以及一隻鳥(兔子)呢XD?!

或許你會想,這只是書面遊戲罷了~那不妨一起挑戰看看,下方影片中1999年的實驗,在心中默數身穿白色上衣的隊伍,總共傳了幾次球?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非只是存在於經典中的成語,而是無時無刻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只關乎我們是否有覺察到罷了。
聽覺錯覺
在聽覺上,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例如聽起來無止盡下降的低音。
讓你「聽起來」無止盡下降的低音,實際上只是循環的把戲。
延伸閱讀:從內在觀點,探討電磁波危害與電磁波過敏症
搞笑諾貝爾獎:抓抓你不癢的手
2016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是讓人將鏡子放在人的兩手之間,讓鏡子擋住發癢的右手、讓左手與鏡像相映。
而當受試者右手發癢時,讓研究人員去抓受試者不癢的左手,受試者會產生被抓癢的鏡像就是右手的錯覺,因此減輕右手發癢的感受。

也就是說,雖然你發癢的右手「實際上」沒被抓,但只要你「感覺」有被抓,也有止癢的效果。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目前這種止癢方式需要另一位助「手」,無法自己獨自操作就是XD~
被「創造」的記憶
你相信你的記憶嗎,還是想回頭買些銀杏?
1993年,洛夫特斯(Elizabeth F. Loftus)教授進行了一場小實驗,她讓受試者先閱讀一本精心設計的說明書,書中包含三項受試者的童年記憶。(參考論文)
三項童年記憶中,其中兩項是訪問受試者長輩而來的真實記憶,另一項則是虛假記憶(在大賣場迷路)。此後,洛夫特斯教授請受試者分別就三段記憶,詳細寫下記得的內容,如果忘記了就別寫。
有趣的是,有四分之一的受試者,詳細地寫下關於「大賣場迷路」的詳細記憶,包含情緒上的衝擊、周圍陌生人的互動、內心的恐懼、事後父母的叮嚀、周圍場景與個人衣著等等。

之所以會想要進行這項研究,是因為洛夫特斯教授發覺,許多尋求心理醫生協助的女性,「創造」出年幼時期被父母或親戚性侵的記憶,描述極為生動且詳細,甚至連她們自己都信以為真,但卻並非事實。
生動而詳細的記憶並不一定代表真實的歷史,即便所有人都信以為真。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瞭解洛夫特斯教授的研究,可以參考下方的購書連結。
購書連結: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 False Memories and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
記憶
記憶
那麼容易被扭曲
在我們稱為時間的
森林的映照中糾纏的螺旋
在空間中渦旋
迴響貫穿過去的記憶
麥基卓
易變的幾何學的節奏
小結
有這麼一句玩笑話:「你的眼睛會欺騙你,你的耳朵會蒙蔽你,你的記憶會誘導你,但是數學不會。」
那不妨看看下面這個關於1 + 2 + 3 + 4 + 5 + … = -1/12的影片吧XD。
數學的本質或許不會欺騙你,但是人們會受限於當下的認知與固執,而無法真實的去認識到真相的全貌。
PS.這個反直覺、匪夷所思的「結論」,靈感源自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這個自然現象,並非單純的數學遊戲,但在此不多深究。
內在的真理
談完外在的感官,讓我們來聊聊內在的真實吧~
人生是一段旅程,提供一個讓我們能走向靈魂深處的場域,那些生活中讓我們感到痛苦、憤怒、哀傷的部分,都意味著讓我們學習,如何真誠面對靈魂的深刻。
你在不同的生命時期,經驗不同的真實。在孩童時信以為真的事實,在青年時期未必為真,但除了這些變動的事物,是否存在永恆的真實呢?
不同於外在無止盡的變化,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實,在你的靈魂—你的內在深處,存在著更深的真實。
探索內在的真實,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會好奇,何必去瞭解內在的真實,有什麼好處嗎?好處是你能獲得真正的寧靜、喜悅與安定,以及無須再透過痛苦與磨難來成長。
透過內在的自我覺察,是邁往真實的不二法門,關鍵在於你真誠地關照,去發覺你在過往生活中忽視的面向,那些碰觸你孤獨、憤怒、痛苦、激辯、是非的印記,提醒著你與內在真實的連結。

與外在的真實不同,內在的真理存在於你本是的勇氣、力量與智慧,源自於你將這份偉大帶進當下,帶進於那些曾讓你困擾的情境。
從內在的觀點而言,你靈魂本質的存在便是光明、智慧且充滿愛,而你來地球的目的之一,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你的偉大本質。
當你能夠以新的方式看待過往的沈重,你釋放了過往糾結的能量,也提振了每一個和過往有所關係的每個人,你為所有人創造了一份更高的自由,也將你的本質更進一步彰顯在地球之上。
延伸閱讀:冥想教學基礎篇:內在探索的意識覺知旅程
內在的覺察,與幻想有什麼不同?
無論是想像力、觀想、靈感、直覺,幾乎都是純乎內在的感知,但我們怎麼去辨別這些是「內在的真實」,還是類似皮膚上爬行的螞蟻一樣的「幻想」呢?
有一些簡單的原則可以供你參考:
真誠的勇氣
你可能明白何謂內在的真實,卻往往不願意真實的面對自己。這可能發生在想像自己是受害者,無法認出自己的美麗、力量與智慧的時刻。
這也意味著,當你感覺無力、沮喪、自艾自憐時,這便是出自於幻想,而非真實。
這可能也包括築起心牆,有些人恐懼受到傷害,為自己戴上「權威」、「強大」、「完美」、「學歷」、「金錢」、「地位」的面具,卻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這些面具,而是面具背後的微笑。
所以在辨識真實的過程中,需要留意自己是否無意間戴上了「面具」。

在人際交往上,有些人崇尚「善意的謊言」,但在更深的層次上,這是他們未曾意識到彼此的宏偉,彼此靈魂充滿生命力與可能性的光。
在這樣的情境中,要學習的是信任對方的可能性,以及如何用更高的方式去表達,而非以虛偽的言行來討好彼此的人格。
換而言之,當你不是由衷的讚美、而是試圖討好他人,或進行表面性應酬的想法浮現時,這便是幻想而非內在的真實。
噢,或許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將這種說法稱為被討厭的勇氣(笑)。
天下無敵
你可能曾在腦海中演練,明天要發生的場景與對話。事實上,每當你演練一次這樣的對話,你也就將能量送進了未來。
你可以仔細的去覺察,自己演練的目的是什麼,是出於辯解、求取還是自我保護?通常在這樣的狀況中,你會有一種內在的緊縮或不舒適感,這也意味著你沒有透過內在的真實說話。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想法是出自於批判、指責、怨懟、憤恨、恐懼,你忽視了自己的力量與宏偉,你也沒有透過內在的真實說話。
真正的無敵並非外在的強大,而是你真實的認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你對於自身未來的決定性影響力,這樣的時刻,你是出自於內在的真實。
延伸閱讀:耐心與寧靜:冥想要多久才能見到冥想效果?
超越執著
世界上最難的挑戰之一,便是超越當下的自己。
我們由於過往的生命經驗,形塑成當下的自己,那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求學歷程、職場經歷、自我學習、政治認同、宗教傾向、科學認知、社會習俗等等。
一旦某個概念被你所認同,你要去擴展或推翻它就格外困難。

即便你可能會說:「我對各種可能性保持開放。」,但只要想想歷史上各種被「冷凍」的科學概念,現今「唾棄」相對政治立場的電視媒體,你應該就會有所了悟。
當你只將絕大多數注意力,放在已被你認同的事物之上,而下意識地排斥、批判、指責、忽略其他的,這也是執著的另外一種形式。
舉例來說,你有質疑過電影中,無論是在深海、沙漠、荒野、太空、戰場、廁所、鬼屋,為什麼都會有交響樂團在伴奏嗎XD?
你的觀點、你的信念、你的批判,隱藏著最大的內在幻象,你永遠都被挑戰用新的、更擴展的方式思考,也藉由這樣的方式去邁往更深的真實。
但別為此苛責自己,畢竟就連釋迦摩尼,都需要一碗羊奶去提醒他的執著呢!
延伸閱讀:靈性科學-身心靈與科學如何對話?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和好友「分享」,下面按讚的按鈕,用力點五下可以「免費」的幫助我(需註冊),感謝你!!
或者如果你願意,可以「贊助我一杯咖啡♨」,你的支持是我書寫文章最大的動力之一。
小聲的說,其實右方與下方的網站也都不賴,你也可以參考呦~(灬ºωº灬)
很有趣的實驗ㄟ😀 很深入瞭解人的外在感官和內在
大猩猩那個,第一次看到是在大學的人體生理學
一瞬間瞌睡蟲就跑光了XD
人不要處在一個焦慮 煩躁的情緒或是環境裡
靜下心來,都會有答案去指引你該往哪裡去
內心強大確實比外大強大還要更有影響力
謝謝版主解析
之後的挑戰,或許就是在焦慮、煩躁之中
依然能保持寧靜了~
真理,不一定是執著才能得到的,需要內在與外在因素,形成相應的共鳴,將會隨之領悟。
執著與投入,
有時候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其中差異,
當真是藝術呀
難道有甚麼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嗎😅
哈哈~或許是什麼,
或許是我們自己XD?!
假的~你眼睛業障重呀(X
我相信我的記憶,是非常需要買銀杏的XD
我覺得真誠需要勇氣,但真誠有時會被誤解為討好、諂媚
更重要的是「說話的藝術」,但又反過來思考,經過思考說出更好的話,是否又為虛偽呢?
突然覺得,人應該思考,但一思考起來還真沒完沒了
謝謝版主分享好文章~讓我進入思考的循環XD
Y大別這麼說,妳的記憶好得很^^”
真誠,卻帶著慈悲說話
其中擁有著藝術性,但也尊重相信著彼此的力量
這之間的平衡,是能不斷學習成長的功課呢
真的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用心地探索自己,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最近的我也還在學習,感謝版大的分享!
Good luck~
願彼此在道路上前行
那個數學實驗好有趣喔,看起來像是把戲,但是確實是真實的,有時候看的見不一定是真實的呢!
無限之中,
藏著許多反直覺的奧秘呢
這個問題,是幾年後我才有真正的答案~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真假之間,一線之隔呀!
是呀~!
唯心與智慧處之
最近身邊一位長輩發現罹癌,陪她進行過數次治療,然後開始覺得自己的身體好像也哪裡出問題(雖然也做過檢查都沒事),漸漸的,內心也因為對死亡的懼怕而焦慮,請問版主可以透過冥想或甚麼做法來讓子幾平靜下來嗎?
死亡是生命中最偉大的謎之一,
它挑戰著我們對於”不存在”的深層恐懼
古往今來,
能夠超越死亡恐懼的人,
多半是”此生無憾”的人……
在內在層次上,有相應的方式去與這份恐懼做對話
或者更深層的了解”死亡”究竟是什麼,
但在這裡,我想提供另一個方式:
不妨問問你自己,如果只剩下大約五年壽命(但不確定是哪一天)
你「現在」想要做什麼?為什麼你還沒有去做呢?
想請問版主,我要怎麼知道現在的我是已經感知到真實的自己的我,又或者只是面具戴很久的我呢?
除了文章提供的方法之外,
在《培養意志力,需要的不是你的努力》
也有一些小技巧
透過冥想、自我覺察,以及嘗試與犯錯,不斷的在經驗中學習
你是喜悅的嗎?
你帶有罪惡感嗎?
你的滿足是深刻的還是短暫的?
眼前的狀況,你疲憊嗎……
當然,上述方法的前提是:覺察與對自己真誠
這是最重要的呦!
有對數學實驗影片的推論大開眼界,感謝分享~
感謝阿瓜曼達蒞臨指教=v=
感謝明心大,這篇文章解決了我長久冥想以來的困惑
噢~很開心能對你有所幫助~!
雖然好像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象
但是當那些痛苦低沈出現的時候
要告訴自己什麼是真實真的好困難難呀
明心大有什麼好方式嗎?
凡人畏果,菩薩畏因
能防微杜漸、不貳過是聖人之事
事實上真的好方式並不多
也就是平常多練功,
不用臨時抱佛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