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2-08-05 by 明心
內容目錄
冥想入門時……
在剛開始冥想時,你或許面臨著分心、睡著,或幾分鐘就坐不住起來滑手機,嘗試幾次沒有太明顯的進展,就去逗弄家裡的貓咪了。

若真是如此,不妨輕鬆以對,因為對於冥想初學者而言,學習從外在感官擴展到更深入的內在層次,去喚醒體內沈睡的力量,本來就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的。
就像是健身運動,多數情況下你無法「立刻」就看到成果,而是在某一天,水到渠成地發現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但是,難道就只能咬緊牙根地堅持下去嗎?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式讓冥想入門呢?
這篇文章,我將會分享一些自身與教學上的經驗。
但請留意,每個人的內在探索道路都是獨特的,你只需要領略那些你由衷開放接受的部分,其他的可以先輕輕地放下。
現在,讓我們開始吧……
一段關乎「我是誰」的旅程
「天賦異稟」的童年
先談談,那些年我幹的蠢事……,嗯~不對,是我童年時勇於嘗試的過程。
我沒有天生的陰陽眼或靈視力,頂多是拿芭蕉葉沾水抹眼後痛哭流涕;也沒有輕功水上飄的絕世資質,只有在高中泳池踩翻浮板後撞傷腳趾……
我沒有隨手繪製符籙的天文靈文天賦,但有著讓老師難以辨識的作業鬼畫符;或許有人可以用天語通神,我卻只有五音不全讓鄰居抗議的歌聲……
由於家庭成長的環境與個人狀態,在大學之前,我對外在的互動是近乎封閉的。別說從內在層次感知周圍的能量,光是外在的感官都頗為笨拙與遲鈍。
腦海中亂糟糟的思緒總是靜不下來,躺在床鋪上得一兩個小時才能睡著,因為總在不斷的迴盪各種莫名的擔憂。

那時的我,完全無法感受「音樂」與「說話」的差異,只覺得都是某種「聲音」,也無法辨別自己到底是開心還是難過,更不用說覺察周圍人的情緒與狀態了。
如果真要說這階段有和靈性世界與內在探索的關係,大概只有喜歡看林正英老師的鬼片、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及哈利波特等奇幻魔法小說了。
但有趣的是,那時篤信唯物主義思維的我,對於像是《為自己出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類以象徵性文字表達靈性內涵的書籍,反倒是興趣缺缺,直到多年後驀然回首,才漸漸能品味箇中滋味。
練功與閱讀
自發功與臼井靈氣
在高中與大學階段,在家人的引領下分別接觸過林孝宗老師的自發功,以及當時身心靈圈挺流行的臼井靈氣,那是懞懂地開始「感知能量」的起點。
雖然當時並沒有深入的練習,如今的我,也沒有對這兩個法門做更深入的進修,但是它們在我的信念中埋下一粒小小的種子-除了一般的視聽嗅味觸感官之外,可能真的存在所謂的「氣」、「能量」。

當時資訊的取得還沒有現在那麼方便,我自己也沒有更深入鑽研的興趣與心力,也就是偶爾練練、玩玩,抱持著半信半疑的心態,反正就是有拜有保庇嘛~
如何閱讀
在一個人培養出自己的超感官經驗之前,他得先吸收許多由別人傳述的超感官經驗,方式可能是聆聽、可能是閱讀,再經由個人的冥想,以及於生活中的實踐,他才會逐漸培養出感知能量、運作能量的能力。
當你沈浸於具有靈性內涵的書籍時,也將同時點燃靈魂之光,推動你前往對應的靈性世界。

但由於這類書籍多半是以象徵性的語言書寫,需要浸潤投入的情感與清晰的思考,才能真正獲益。
而這和社會大眾慣用的思考、邏輯、判斷的閱讀模式,有著微妙的差異。
所以習慣閱讀教科書、參考書、工具書的人,在這一步上得先嘗試開放心態,去允許超感官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才有辦法進入下一步的修煉。
但開放心態這一步,對於當時封閉遲鈍、唯物思維近乎滿點的我來說,可真是難如登天了。
舉個例子,那時朋友介紹了《秘密》給我,感覺其中所講述的吸引力法還挺不賴,但心中的懷疑蓋過其他,也就翻一翻後便束之高閣了。
延伸閱讀:培養意志力,需要的不是你的努力
成長的動力
對於多數冥想初學者,或者說踏上內在探索道路的人而言,能夠繼續往前走的動力往往是:
- 宗教信仰的支持
- 渴望療癒痛苦與傷痛
- 內在或外在的追尋:豐盛富足的生活、美好的關係、健康的身心等等
就我而言,是2+3的組合,前者居多。當然我也遇過其他各種組合的類型。
得益於過去練功與閱讀的基礎,讓我有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每一個步驟彷彿都被安排好的一樣,恰如其分。
大學畢業前夕,對於未來的困惑與原生家庭的對話,讓我由衷渴望一個能真正回應內在茫然的解答。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身心靈領域的書籍,並嘗試按照書中的指引進行冥想。
看著書籍中的字句,眼淚不知道為什麼湧了出來。好像明白了什麼,又好像一無所獲。

冥想時,剛坐下去就浮現無數的恐懼與擔憂,可能是對過去的後悔,也可能是面臨未來的不知所措,再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處理、面對眼前要發生的事務…..
彷彿睜開雙眼,如海嘯般的潮水就要將我淹沒,我似乎還活著,因為我仍在呼吸,也只剩下呼吸……
延伸閱讀:冥想教學基礎篇:內在探索的意識覺知旅程
選擇
你是否願意相信你是豐盛的源頭?
你是否願意相信內在世界的可驗證性?
以及願意相信,可以透過喜悅來學習與成長?
當時的我,半信半疑,但由於外在的狀態,讓我願意選擇去相信這樣的可能性。
所以即便是腦海中的心猿意馬依舊狂野,我也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去進行冥想。畢竟事情不會更糟,但如果書中所描述的概念是真的,那我的生命應該可以有所不同吧……?
說來有趣,隨著一次次的冥想,生活中漸漸開始發生了轉變,甚至是一些不可思議的「巧合」也開始發生。
這個過程不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棒,揮一揮念個咒就立刻生效,反倒像是打遊戲排位,隨著日積月累的練習,你才會發覺自己的進步。

這是一次又一次,更瞭解自己的過程,忽略照顧的身體肌肉、習以為常的僵固思考模式、過往傷痛沈澱的情緒印記……,在一次次與內在對話的旅程中,逐漸的被看見、被接納、被經驗。
對我而言,這並非咬緊牙根硬撐的過程,反倒比較像是被人推開沾黏的筋膜,有種解放性的放鬆與愉悅(當然,難免會哎哎叫XD)。
就如同潮汐漲落,生命總是會創造能令你成長的境遇。有時會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驚喜,例如更細緻的覺察能力、克服過往的恐懼、接納昔日的傷痛等等;但有時也會陷入低潮,感覺自己好像又陷入情緒的泥淖,難以自拔。
這也是內在成長有趣的地方,祂是超越線性的旅程,我們始終在成長的路上,決定我們能否走得更高更遠的,則是我們選擇成長的信念是什麼。
我是明心,願我們在道途中相會。
延伸閱讀:《命運》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和好友「分享」,下面按讚的按鈕,用力點五下可以「免費」的幫助我(需註冊),感謝你!!
或者如果你願意,可以「贊助我一杯咖啡♨」,你的支持是我書寫文章最大的動力之一。
小聲的說,其實右方與下方的網站也都不賴,你也可以參考呦~(灬ºωº灬)
前陣子也開始想說每天早上可以冥想5-10分鐘,不過有時候真的很容易分心XD
所以我會找影片跟著裡面的聲音或者指示走,讓自己保持專心冥想:P
這在剛開始時,也是不錯的選擇呢~~
(,,・ω・,,)
最近在嘗試冥想 只是剛開始而已,常常會無法集中
想問版主這樣是正常的嗎?
這是很常見的狀況呢~
放輕鬆去接納這樣的狀態,
繼續將意識焦點拉回來就行了
可以參考我的文章《冥想教學基礎篇:內在探索的意識覺知旅程》^^
請問冥想室是要試著跟內心的自己對話嗎?
還是說什麼都不去想?
這是個好問題,
在我的新文章中有特別說明,
你可以參考呦^^
《想像力淺談-冥想是在想什麼?影響冥想成效的三大因素》
文章內容非常真實,徹底被感動了。最近壓力很大,希望能透過冥想找回當初的那個自己
或許我們很難回去
但是我們可以擁抱在風雨中的自己~(,,・ω・,,)
感謝版主以自身經驗為證!
日前我自己本身也開始嘗試早上起床用冥想的方式來開啟一天,深呼吸從 1 開始數數的作法對於消除雜念非常有幫助~但初期還沒能從身上看到什麼變化。
雖說我其實也深知這是要長期觀察的,還是仍忍不住好奇想問:
這樣持續不斷的冥想有可能在多久(或者說幾個月)後就能看見明顯的成效嗎?
抑或這是需要根據每個人心靈狀態的差異才能得知的呢?
有個禪宗的故事是這樣的:
弟子問老師,要多久才能開悟?
老師把弟子的頭壓到水中(謀殺未遂),
弟子難以呼吸,拼命掙扎……
當到達臨界點時,老師鬆開手
對弟子說:
如果你能像渴望呼吸那樣渴望修行,
你會很快地開悟。
—–
不過,由於每個人認為「明顯」的標準不同,
所以我很難回答,但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探討這個問題XD
從小到大,我都感覺不太到自己的情緒,導致有時候會不小心給自己太多的壓力
現在我每天早上起床,開始深呼吸、和自己對話後,發現內心會變得比較平靜,也越來越感覺得到自己的感受,真的很有幫助!
(=´ω`=)
版主靈性成長滿早的呢,那你有找到這輩子人生使命了嗎?挺好奇的~
就我的理解,
生命的成長是沒有極限的….
實現天命的本質或許有某種趨勢,
但是實踐的形式有很多
如果說是趨勢,那麼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是形式,那會隨著個人的生命閱歷而不斷變化著~
(^^)~♪
最近也是在嘗試冥想,有點神奇的狀態,還在適應之中。我也喜歡閱讀,感覺就是像在跟讀者對話,我也好喜歡,不斷透過跟自我溝通,好像也越來越了解自己,謝謝版主分享經驗與方法
感謝馬克大留印~
( ~’ω’)~
人生的選擇與文筆相當優美,能讓我深入其中,有些看不見的,往往內心中會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
我們都在路上~
雖然獨自的走著,
但從未孤獨
想起高中時期,好像課程中老師帶著大家冥想,甚至躺在教室裡…我只記得好像睡著了😂
冥想,
從美好的睡眠開始~XD
想請問版大 冥想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因為我經常不是坐到睡著,不然就是想東想西,很難讓自己無意識,請問版大這種狀況該怎麼解決呢?
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冥想教學基礎篇:內在探索的意識覺知旅程》
近乎無意識的冥想是相對進階的狀態,
剛開始會睡著或想東想西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真的想要”做”些什麼
照顧好自己的飲食、作息,
以及居家環境,
會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版大有接觸過宮廟文化中的乩童嗎?
不知道您的觀點是……?
噢,這也算是一個大議題
簡單來說,
是藉由感官的擴展,
去與靈性世界的存在做連結,
但是具體連結的方式、對象、品質等等,
就會產生許多的討論空間(例如很多人提到的”假上身”等等)
就期待之後的文章吧^^”
每一個璀璨的靈魂
都曾經歷靈魂的暗夜
且行且走
且望且忘~